咨询完家庭医生两三月后,我发现自己怀孕了。怀孕后,我的生活方式有了一些调整,心理上也经历起伏。主要的方面如下:
选择医院和医生
知道怀孕后的第一件事是选医院。做医疗行业的朋友和家庭医生给推荐了医院,最后我选定了一家,当时考虑的因素只有一个:离家近。作为一个还不会开车但是住在小镇的人,有时老公可以陪我去检查,但是有时也要自己去。所以,在公交半个小时可达的范围内,是我考虑的首要因素。
我只考虑了这两个因素。“医疗水平”和“医生”两个因素在我脑中闪过,但是没有耗费精力去研究,因为:
关于医疗水平的差异:鉴于自己不属于高危产妇,我没有太考虑要医疗水平。而且,比利时的医生能去做专科医生的都是经历过层层考核的,而且生产流程也都很标准化,所以对我来说,只要是正规的大医院,我就没有更多的顾虑。
关于医生的选择:比利时的常规咨询分成两种:几次是和医生,其它的是和助产妇。而最后的接生的医生也不一定是平时的医生,生产当天赶上谁在产房上班就是谁。我选医生的过程就是抽盲盒,预约排在哪天就看了哪个医生,同样是基于我对医生们资质的信任——不过有人会在意医生的态度,比如是否耐心等;有人会看医生擅长于什么类型的孕妇——大家按自己的需求来就选择就好。
不过作为外国孕妇,可能还需要考虑的因素是语言。在孕期和医生沟通流畅是挺重要的,本来用的就不是自己的母语,还要夹杂着一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医学词汇,更是难上加难。我自己没有太大的语言方面的困扰,我说法语,去的医院是在荷兰语区,但是因为医院离布鲁塞尔很近,医生和工作人员都是法语和荷兰语流利,我在医院沟通无障碍——有不懂的医学词汇问医生就行。但是有看到只说英语的朋友在选择医生时因为医生的英语水平换医生的。
不过当时的选择也有没有考虑到的部分——对自然分娩的友好程度。
我在36周后定自己的生产方案时,才发现比利时的医院还是要分成两种的:一种是传统的大医院——我去的这个就属于这种;一种是自然分娩友好型的医院。这两种医院的区别体现在两个方面:1. 自然分娩友好的医院有一层产房只有助产士没有医生,也就是说不能打麻药;2.自然分娩友好的医院提供麻醉生产的替代方案:比如带自己的助产妇、笑气和水下分娩。而我在的医院只允许一个人陪产——我保证是选择我老公,那就意味着我就不能带自己的助产妇;这个医院也不提供笑气;有浴缸可以在宫缩时用,但是最后push要去床上。
选择托儿所 & 语言
在小孩三个月之后就可以送托儿所了。如果想在小朋友四个月就送去托儿所,在布鲁塞尔外怀孕后几个月去报名就行,在布鲁塞尔则是要”有怀孕的想法时“就要去排队。
我们两个人对第四个月送托儿所的时间线达成一致后就开始选择托儿所,考虑了两个因素:1)托儿所的费用和离家的距离;2)语言。
从语言开始说:我们在荷兰语和法语托儿所之间选择,最后选了法语。我们对小扁豆的期待是在六岁之前能说三门语言:中文、法语和荷兰语。
让小孩子会法语和荷兰语和我们家附近的环境有关:虽然我们住在荷兰语区,但是周围邻居说法语为主,比如,和我们很熟的邻居就是讲法语的,为了以后我们的孩子能在邻里交流,讲法语是必须的;而且,我和我老公的文化活动基本是在布鲁塞尔,比如看个话剧之类都是法语的。
而之后的正式教育则是荷兰语——离我家近的学校是荷兰语的。
对应着三门语言,我做了三门语言学习的途径的计划:中文是我们的家庭语言,跟着我们学就好;荷兰语——二岁半后上荷兰语的幼儿园去学,之后受教育也都是荷兰语了,不需要我们操心;而法语需要找个地方启蒙。
基于语言的规划,就定了去家属公司的托儿所(法语的),让小孩子能有个法语的启蒙教育,之后看电视自己接着学就好。同时还能享受员工价(比我们送去荷兰语公立托儿所还便宜些),离家也不远,家属上下班顺便也接送孩子。
有一点说明一下:本来我担心小孩子荷兰语零基础到了幼儿园没有办法适应,但之前和同事聊天了解到,他的家庭讲法语和一门西非的语言,他当时去了幼儿园零基础学荷兰语的,完全没有问题。甚至有巴西来的同事的孩子,都十岁了,直接插班去荷兰语学校,学校都说语言没问题,学校有信心能教会小孩子。
我对法语和荷兰语的学习也不担心,因为有两门语言的学习环境,但是挺担心小扁豆的中文学习的——中文真心挺难的,给中文一比,法语荷兰语都是so easy。
至于英文,我也没啥操心的,把法语和荷兰语学明白了,学英文也没不费劲儿,之后再说就行。
生产后的护理规划
海外的华人在生产后,有让家里人过来照顾的,有请国内的月嫂的。我们考虑到语言障碍(出门办事法语荷兰语英语至少会一个)、我家的位置(去哪里都要靠开车)以及生活方式的差异等,把这两个选项都排除了。
我们的规划是家属照顾我,因为他的产假比我的还长,可以提供足够的支持了。如果需要额外的支持,比如育儿指导,也有专门的机构的服务,需要的话再预订服务就好。
知识储备
怀孕是很新的体验,这个过程中就会有各种疑问。而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关于怀孕的信息和社交媒体的分享太多了,这个时候过滤信息就很重要。我的信息源分成三类:app、书籍和网络。
APP – 很快就卸载了
在刚开始怀孕时我也下载了几个国内的app,结果发现刷这些app的内容让我很焦虑,比如看到别人说自己流产了,我就怀疑自己没有孕反是不是因为流产了。
后来想明白了,怀孕这个事儿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况和经历,只有自己去做检查才知道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卸载了这些app。现在我的手机里只有一个叫”Pregnancy+”的app。这个app里没有社交媒体,我用它来提醒自己现在在孕期多少周。里面有一些科普类的文章,我偶尔读一下。对比国内的app的文章,这个app的文章明显让人没有那么焦虑,讲的东西和一般的怀孕百科书差不多。
书籍 – 构建怀孕知识的基石
关于孕期的书,我在微信读书上读了两本:《西尔斯怀孕百科》和《一个经济学家的怀孕指南》。
《西尔斯怀孕百科》这本书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介绍孕期常识的书,这本书构建了我的基本怀孕知识观。自己在生活方面的调整也基本是按照这本书的内容来的。在之后的内容里会穿插这本书的内容。
《一个经济学家的怀孕指南》这本书则是让我对很多”常识“去问”真的吗?”和“为什么“的书。作者是一个经济学家,她在怀孕期间读各种数据,对在怀孕整个过程的各种常识,比如”不能喝酒“”不能喝咖啡“”无痛分娩好“等每一个孕妇都会经历的步骤,去了解”有数据支持吗?“这本书并不是为了推翻这些常识,作者的目的是”知道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后,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比如她在研究了”无痛分娩“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无痛分娩对婴儿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和自然分娩比,母体恢复地会慢一些“,所以她选择了自然分娩;但是,她把她的研究分享给她的朋友,她的朋友更看重“不经受分娩之痛”,选了无痛分娩。归根结底,如何做选择是很个人的事情,但是,有充足的信息支持自己的决策,是这位经济学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读文献的动力。
这本书最大的功能是让我放轻松,用数据去思考问题:当听到某种说法时,先思考下这种说法的数据支持是什么。对于那种”反正小心为上“却没有数据支持的说法,听一下就好,不必紧张。
网络 – 具体问题时的补充来源
我有具体的问题时就去网上搜信息,比如”怀孕时能不能做胆结石手术“,搜索语言用英语。在结果中优先看医学机构的内容,其次看育儿网站的内容,最后看论坛的讨论。但是这些网络的信息只是为了给自己丰富下知识,最终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还是以医嘱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