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比利时后,发现我周围不少双职工家庭养两个娃儿的。我当时就纳闷儿:他们怎么handle的呢?在国内养娃,若没有父母或保姆帮忙,那很难handle啊。
和老公两个人养了七个多月的娃儿后,我可以总结下为什么在国外养娃儿要比在国内轻松了。除了有政府的支持和公众服务的支持职场的支持等,观念上和生活习惯上有挺多不同的。我来列举下我观察到的不同:
先从怀孕和生产这件事儿开始说。
观念一:”怀孕不是生病“
从孕早期到孕晚期的产检,我问了三次产科医生:“我可以接着跑步吗?”每次医生都是以“怀孕不是生病”开头,和我说之前做什么运动就接着做就行,只要别去做对肚子有冲击的运动(比如打篮球)。而我跑步的事儿被我妈一直唠叨了生产。
观念二:如非必需,剖腹产不是一个选项
我家扁豆是个大头,即使我严防死守怀孕期间就长了七公斤,也没能阻挡他的头围偏大三个星期。我问医生:“会因为他的头大我生不出来要剖腹产吗?”医生说:”你的身体会适应你的娃娃的。“
比利时也有剖腹产,产妇里剖腹产的比例大概是20%左右,剖腹产的原因多数因为高危(比如有严重的孕妇糖尿病)或胎位不正。如果没有非必需理由,剖腹产不是一个选项。
顺产的恢复挺快的,这也就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生育的负担。
观念三:产妇要适量运动
生产完,麻药劲儿一过,护士就热心地过来和我说可以去洗澡了,另外要在病房里多溜达溜达,有助于恢复。卧床休息?这种做法护士们都不懂。
观念四:“坐月子”也是有的,但不是中国传统的那种
在比利时,一般在生产后的6个星期是“月子期”,月子期的规定是“好好休息,营养饮食,别游泳,别XXOO”等。总之,就是“健康生活方式”加上“等子宫恢复”。
所谓的“营养饮食”,就是少吃垃圾食品。月子餐?那是什么?
接下来是养娃相关的。
观念五:父母是会帮忙的,但不是承担育儿责任
比利时的父母也会帮儿女做一些育儿的工作,比如看下孩子做个饭等。
以我同事为例,他家有两个十岁左右的娃儿,每个星期二,他的父母会开车一个小时左右来到他们家附近,接孩子到家,做好晚饭——对于老人来说,这是他们和小辈保持连结的方式。但是,这种“帮忙”更多是“搭把手”,不会住在一起,不是把孩子要承担的育儿责任接过来。
观念六:娃儿生病是提升免疫力的必经阶段——托儿所送起来
我家娃儿三个半月送去托儿所后每隔一两周生一次病。我的同事们觉得娃儿去托儿所生病很正常,没啥担心的,宽慰我:“反正早晚都要病,现在把病毒库给刷完了,以后就少得病了……”
观念七:娃儿并没有那么娇贵,不需要特殊待遇
娃儿出生后,我们最开始手洗奶瓶,没两天就不想洗了。上网一查,发现美国的CDC有关于如何用洗碗机洗奶瓶的建议,Youtube上的视频也教。要点有三:1. 不需要单独洗,和别的餐具一起洗就好;2. 洗碗盐要换成eco的(我们用Finish的绿色包装的);3. 娃儿不满三个月,奶瓶要在出洗碗机后消毒;过了三个月,不需要单独消毒了。
不光是奶瓶,衣服啥的都一样:小孩子并不需要特殊的洗衣液,也不需要单独洗,因为烘干机完全就可以handle消毒的过程。
观念八:辅食不想自己做,那就买罐头或batch cooking
超市的婴儿食品区一半是罐头。四个月起加辅食,就可以在超市买到了:

也可以选择自己做,网上有batch cooking的过程——简言之分成三步:1. 蒸煮若干蔬菜水果粮食肉,打碎;2. 装到冰块盒子里,放进冷冻冻好; 3. 吃的时候拿出几块儿,微波炉加热下,开吃。
然而我家的娃儿并不喜欢罐头,我们没法享受喂罐头的便利——但是他吃batch cooking的。
而这些观念的不同,折射的是文化的不同——比如,父母和成年后的子女的关系,对吃饭这件事的理解和追求。
观念无对错,适合自己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