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孩子这件事需要做生理准备,但是生理准备按部就班就好,让我有更多顾虑的是心理方面的,因为生理方面的影响是一段时间内的,而心理方面的准备是贯穿整个育儿过程的。
在心理准备阶段,我关注的问题是:养孩子的压力大不大?
似乎全世界都觉得“养孩子的压力挺大的”,但是鉴于养孩子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是和社会经济环境有关,所以,不同的环境下的压力还是不一样的。我主要研究了以下五个方面:家庭环境、职场环境、经济压力和社会环境和风险控制。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我来说有二:1)我老公能否尽到他的育儿责任;2)我们的关系是否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我们两个人身边没有父母等可以帮忙,养娃完全是我们两个人的事情,一个给力的队友对我的生育决定起了非常大的影响。
我对老公的育儿责任没有什么怀疑,原因有二:
第一是他具备尽职责的客观条件——他所在的公司育儿环境友好,无论是工作时长还是职场环境,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育儿基础;
第二是他具备养育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他比我更早就开始看育儿的书籍,研究教育方法,期待着能教小扁豆打篮球,给小扁豆布置婴儿房等。我从来不怀疑他是一个好的养育者。
另一个家庭环境是我们的关系——我们属于有问题了能沟通的类型。对于我们可以一起克服养育过程中的困难,有困难时我们能够cover对方,我也从来没有过疑问。
育儿支持
在比利时双职工家庭自己带娃是很常见的现象,我总结这得益于两点:第一,从托儿所到幼儿园,资源充足,而从业人员素质让家长放心;第二,这些资源有政府补贴,花费低于一个劳动力在就业市场的收入。
因为进入了幼儿园之后就是公立的教育体系了,基本免费(当然有午饭钱活动费等)。这里重点说一下托儿所阶段——这个阶段不属于公立教育体系,相对还是教育花费最高的阶段,也是父母刚刚承担起育儿责任的起始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育儿支持对父母能否工作影响巨大。
关于育儿资源的充足和分布:在比利时大家居住地很分散,但是在距离家里几公里找到托儿所幼儿园都不成问题(除了布鲁塞尔的公立托儿所,可能要排队等待名额);另外,托儿所幼儿园的名声也不错,虽然也有过虐待儿童的新闻,但是太罕见了,所以家长也都放心把孩子送去。而且这些育儿机构也会有志愿者(一般是退休的老人),志愿者也起到了监督作用;托儿所从四个月开始可以送,我的同事们有的直接就在四个月时送去了,有的则消耗自己的年假或父母假,等到五六个月时再送。
关于花费:比利时的托儿所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补贴的,一种是私立的。私立托儿所是一口价,每月的价格从700多到900多不等。政府补贴的则按照家庭的净收入和情况(单亲双亲)定价——基本逻辑就是赚的多的家庭多交,少的少交,参考如下表(这个是每个月交给幼儿园的钱,但是托儿所的费用还可以抵税,实际的花费要低一点儿)。但不论是私立还是公立,托儿所的价格都要比父母作为劳动力在就业市场的收入低的。我的同事们基本都把孩子送去公立的托儿所,有在布鲁塞尔排不上公立的,会先去私立之后,在公立的waiting list上转正了,再转到公立。
家庭净收入(每月) | 托儿所费用/日(双亲) | 托儿所费用/日(单亲) | 月费用(22天) (双亲) | 月费用(22天) (单亲) |
---|---|---|---|---|
2000 | 11 | 7.7 | 242 | 169.4 |
3000 | 16.57 | 11.6 | 364.54 | 255.2 |
4000 | 21.97 | 15.38 | 483.34 | 338.36 |
5000 | 27.51 | 19.26 | 605.22 | 423.72 |
6000 | 33.09 | 23.16 | 727.98 | 509.52 |
7000 | 38.81 | 27.17 | 853.82 | 597.74 |
8000 | 42.14 | 29.5 | 927.08 | 649 |
经济压力
在考虑养孩子这件事时,最容易量化的压力是经济上的。我把“经济压力”拆解成:经济压力=养娃的支出-养娃的收入。
算了一笔账,预估如下:
阶段一:托儿所阶段(到俩岁半)
支出900欧 = 托儿所500欧(这个是我老公公司的员工优惠价,要去公立的话要多花点儿)+ 吃穿用400欧(按平均消费)
收入410欧 = 育儿金170欧 + 税收优惠 100欧 + 托儿所退税140欧
净支出:490欧。
阶段二: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俩岁半到12岁)
每个月的收益表约是:
支出700欧 = 公立学校学费、托管和活动300欧(网上查到的,可能不准) + 吃穿用400欧(按平均消费)
收入330欧 = 育儿金170欧 + 税收优惠 100欧 + 教育费用退税60欧(估算)
净支出:370欧。
之后的中学阶段也是公立体系为主,所以,教育的支出不会有太多的变化,但是小孩子的生活费用会增加一点儿。而大学阶段就要看是去哪个国家上大学,留在比利时的话是出去住还是回家住等,变量很多,不在我这个阶段的计算之内。
按照我的计算(公立教育体系+一般消费水平),从小孩子出生到12岁,一个孩子的净支出大概在四五百欧之间(要是家庭收入高,托儿所要多花出来200+欧)。这个数额不算是小钱,但是也是普通的双职工家庭负担的起的。我周围同事基本生孩子的都生两个,大家同样作为普通打工人,不能说没有压力,但是也没有太大的压力。
教育压力
决定一个社会在教育方面的压力的因素有二:教育对社会流动性的作用;教育质量的差距。
在教育质量方面,除了外派人员有公司sponsor教育费用的、国际机构员工的孩子去国际学校的,大多数人去公立学校。学校之间的差距也没有那么大,大家基本上是就近入学。
在社会流动性方面,在比利时,教育对“社会流动性”似乎也没有什么影响,因为白领和蓝领的收入、社会地位等没多大的差距(有的白领工作还没有蓝领的高)。我们的邻居里白领蓝领都有,大家过一样的普通中产的生活:住一样的房子,开一样的车,小孩子去附近一样的学校。这样的环境给的信息就是:小孩子要是擅长学习就接着学好了,基本上出来做个普通打工人;不愿意学习的话,有个一技之长养活自己,也是接着过普通中产的生活。
当然,如果真的想突破”普通中产“,还是要鸡娃一些的,走的路线和美国的精英教育改变阶层的路线类似。之前我看了看这边的精英们的家庭背景(我看的精英包括比利时的现任总理、某个MBB的合伙人等),发现他们的父母本来就是精英了。而我们这种本来就是”普通中产“的, 真要期待孩子变成精英,我自己是有点儿不好意思去push的感觉——毕竟自己我对自己也不”虎妈“,怎么好意思做孩子的”虎妈“呢。
总结下来,在比利时养孩子,如果就追求一个”普通中产“的未来,教育方面没有太大的压力。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大环境的教育压力不大,中国父母和印度父母在教育方面还是很卷的——我也读了一些资料,试着去理解为什么大家要卷到国外,之后再写一篇文章说这个话题。
细看了以上三点后,我的结论是:除了在“职场环境”的压力之外,在比利时育儿的经济和教育压力都挺小的,育儿支持也不错。
风险管理——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了怎么办?
怀孕后,我想到最坏的事情是有了孩子后,我或我老公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去世了怎么办?另一个活着的人是否能承担起养孩子的责任?(其实这还不是最坏的情况,我和我老公都去世了孩子成了孤儿才是最坏的情况。)
承担起养孩子的责任由物质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
在物质方面,我考虑的是如果我们有一方去世,我们是否还能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评估一下是可以的,有两个方面支持这个结论:1. 我们买的房贷的寿险是每个人都有100%的房贷总额的赔偿,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去世了,房贷就可以用寿险还清了。这个是我在买房子时的决定,当时我想中年丧偶是人生一大哀事,如果一个人去世了,另一个在经济上轻松一些,也有助于走出丧偶之痛。这样,如果真有人去世,留下的人不需要搬出我们现在的房子。2. 我们都工作,也都有在提升自己的employability,所以,不会因为一个人去世而没有了经济来源。另外,我们还有公司给买的寿险,除了一次性赔付,还有一个给孩子受益的条款。真有意外,小扁豆的生活也是可以过下去的。
在心理方面,这是个很难衡量的问题。只能说,人是有修复能力的,而孩子又可以给这种修复能力的发挥加上动力。相信单亲家庭也可以养育出来一个快乐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