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现任的采购顾问,发现采购管理在企业中和市场营销销售这样的部门比很不fancy,但是,采购方法论对我个人生活的购物指导倒是让我受益匪浅:从去年买房子搬新家购物到今年给新生儿和怀孕物品的购物,我有意识无意识地用采购几个常见的框架来指导自己买东西。这篇文章就以“新生儿购物项目”为例来讲讲如何用采购思维去采购新生儿物品。
为什么要用采购思维去购买新生儿的物品?
答案很简单:因为新生儿物品的采购值得用采购思维去管理。原因有二:
第一点:新生儿产品对新手父母来说是一个之前基本上没有关注过的品类,同时新生儿的物品又纷繁复杂,从样式到质量到价格到口碑众说纷纭。在采购的过程中,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不想把每一个物品都花心思去研究,所以我要思考:如何把我有限的精力用在最重要的品类上?
第二点:新生儿产品很一个水很深的品类,在小红书上晒出来的花费清单能从几万到几十万。同时,新生儿物品中很多能用的时间很短。作为一个秉承着“若非必须勿买实体”的老母亲,我要思考: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
从以上两个原因出发,我使用两个采购理论来买新生儿的物品和怀孕期间的用品:理论一是“品类管理”,理论二是“总体拥有成本”。
方法论一:品类管理让我定好要买什么
“品类管理(category management)”是采购中的核心概念,按照CIPS的定义:品类管理是一种战略性采购方法。企业将其支出划分为包含类似或相关产品的领域。这样可以更加关注有机会整合和提高效率的类别。
品类管理的核心是找到对你来说重要的品类,而“什么是重要的品类”则是按照企业的需求来定义,比如“让生产线能启动的品类“。
在新生儿物品采购中,首先我列出来了所有要买的物品,然后我对产品做了分类,我的标准是以下两个维度:维度一:对健康和安全的影响;维度二:花费(怀孕和出生半年内),把清单上的每一个物品做了分类标记。
【插图】
(我的部分清单的截屏)
给新生儿的物品定标准有一部分“科学”的成分,比如奶粉这种口粮,我给它对健康的影响程度给了10分,我想大多数人对此没有异议;但是另一些物品的标准的设定更像是一种“艺术”或“玄学”,比如衣服,属于我不是很重视的类别,我的标准是只要面料不刺激皮肤洗干净了就行(我家小扁豆的衣服只有一套出生时用的是新的,剩下的都是二手的。感谢热心的朋友把小扁豆6个月之前的衣服都给齐全了),而别的家长就会很在意是不是新衣服,比如我妈就理解不了为啥是一胎都不给买点儿新的,还有的家长看重是不是有机棉材质的。
新生儿物品的采购就是这样一个采购决策人和使用人分离的品类,虽然最终消费者是孩子,但是折射的都是购买决策人也就是家长的标准。
在给每一项打好了标签做好了预算后,就可能把这些物品放在象限之中。举个例子:
【插图】
通过象限的位置,就可以知道该把精力放在什么地方了。总体来说,从右上往左下看,精力的分配是这样的:
在象限右上的,比如奶粉,要带着研究的思维去选购,不能看别人说什么牌子好就跟着买,而是要知道为什么要买什么,比如为什么要买某个牌子的某款奶粉——我是从奶粉成分到底有什么用的角度去研究的;
而在象限左下的,我基本上就是在网上搜一下,看一下别人推荐什么,照着买就可以的。
品类管理的原则——有理有据自己能说服自己
品类管理的实质是把品类给管理好。管理好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品类管理好;一个是有一定的理论去支持的自己的结论。
前一个标准就是我在前一段讲的——按价值打分,而后一个标准“有理论支持”则是需要自己去做一点点儿研究,去思考一下“我的标准是否站得住脚?“。
举一个例子,拿孕妇们很关心的妊娠纹问题来说,我本来认为预防妊娠纹就是用好的产品,怀孕前我对娇韵诗的妊娠油久闻大名。但是怀孕后一查资料,发现预防妊娠纹的建议的前三个是:
- 控制体重增加,别长太多了;
- 多喝水;
- 肌肤保湿。
另外,这也是一个遗传的问题。所以,问一下自己的母亲当年有没有长妊娠纹,也是一个判断自己长妊娠纹风险的重要参考。
我自己评估了自己,属于低风险类型,所以,就没有多给这项花钱,就用了Weleda的平价油。
方法论二:总体拥有成本让我定好怎么买
在定好了要买什么之后,接下来就是确定如何去买了。这个时候,总体拥有成本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用来指导怎么去买这个问题。
什么是“总体拥有成本”?
总体拥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以下称为”TCO“)简言之就是你买一样东西,你不是只支付这个东西的标价,而且也支付它的隐含费用。这个概念通常用这个冰山来表示:
“采购价格”(一般就是产品的标价)只是TCO的水面之上的部分——这也就是产品的标价,但是,在冰山在下,还有各种隐含的费用:维修费、仓储费、物流费、用后处理费等等。
企业在采购时,如果只看“采购标价”而忽略掉了隐含的各种费用,那么这个企业并没有真正的拥有成本的可见度。个人的采购也是这样。
新生儿购物项目的TCO是如何构成的?
新生儿购物上,我主要考虑三个TCO的购物成分:标签价格,时间和精力成本,仓储成本。具体含义如下:
- 标签价格显而易见就是要支付的价格,但是这个价格受一手还是二手和渠道的影响。
- 如果买二手,要花时间去找到适合的产品,并且要去取货,路途和精力的成本值多少钱?
- 如果买新的,什么渠道购买?网购还是线下渠道?如果在线下买,是去德国法国荷兰买还是在比利时买?
- 如果用完了要留着给二胎用,那么储藏空间的成本是?(这对占地方的物品尤其重要)
- 如果用完了要转手,是否容易卖出去或送给朋友?有一些牌子和样式的流通性很好,有的不行。
把以上的五个因素考虑上之后,我在新生儿物品采购里总结出来可以优化TCO的方式有以下四种:
方法一:对于一手的东西,对比几个常用的渠道,包括:德国亚马逊,比利时亚马逊,BOL,DM(德国的一个类似于屈臣氏的商店)和Newpharma(比利时的一个在线药店网站)—— 这几个渠道的价差可能还挺大,同样是亚马逊,在不同国家的价格也有差。所以,分散渠道,选择最佳价格,加入对应的购物车;
方法二:批量购物二手的东西。 因为买二手的东西要花费时间去取(如果走快递的话,那么可能比买新的还要贵),那么我就很在意时间成本。所以我在买二手的东西时,就会倾向于找一个成批卖出的卖家(搜索“Baby lot”)。我通过这种方式买了一些是渠道是二手但是物品是全新的奶瓶安抚奶嘴尿布霜等物品(你永远不要低估别人可能给孩子屯下用不上的东西)。这样成Lot的买,我就跑一趟,节省了很多精力。
方法三:买二手的东西时,通过量化自己的时间成本,算好了值不值得去跑一趟。一般二手的东西都能便宜50%+或更多,但是有一些二手的东西挺远的,开车要四五十分钟,跑个来回也就是快两个小时。因为我们的车是公司配车,也就不考虑油钱,每次去取货的成本也就是时间成本。我量化了一下我老公和我的时薪,对比一下买二手的能节省下多少钱,决定是否值得跑一趟。——在一些原价比较贵的品类上,跑一趟还挺值得的。我们跑的最远的两次买的是婴儿车和Next-to-me婴儿床。剩下的二手物品都是在半个小时以内车程的地方买的。不过每次去拿货,我们两个人都是一起去,在路上聊天也是我们的family quality time,这也算是我们的额外获益。
方法四:规划假期时把购物之旅给一起计划好。比利时的物价比邻国都要贵,所以很多家长会去邻国买东西。如果去边境的城市,基本上一个半小时都能到。但是即使是一个半小时,也终究是时间成本,所以我不愿意因为买东西特意跑一趟。于是,我把自己的购物和旅行都在一起规划了。这一次去法德边境旅行就可以去一下DM买东西,下一次去荷兰就去买奶粉等。去之前把计划做好,到了店里顺着单子拿,既不影响旅行,也不会因为一时兴起乱买。
方法五:关注线下渠道——网购不是最便宜的。
方法论三:构建采购管理愿景
话说回来,为什么要花心思去做采购管理呢?为了省钱。但是为什么要省钱呢?这和我们的采购愿景有关:我希望把省下来的钱作为一笔存款,让小扁豆可以去享受更多的资源——可以是教育资源,可以是旅游,可以是他觉得开心的事情。
至于小扁豆会不会抱怨他都没有过什么新衣服呢?也许有一天他生出了这个意识,但是,在那一天到来之前,还是让老母亲我来决定他的支出该花在什么地方吧。等那一天来了,老母亲也会想出话术让给小扁豆画一个大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