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处于一种有点儿不可思议的阶段:这么快就怀上了吗?我真的准备好了吗?当时在工作上还想着换个环境。我在自己内部思绪的变化和对外部环境的不满的双重冲击下,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人生低谷。我当时经历的起伏是这样的:
母职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怀孕初期,我最好奇的问题是“成为母亲到底意味着什么”,我看了几本相关的书,既有各国横向对比育儿环境的书,也有小家庭里内成为全职妈妈的访谈。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成为妈妈都会意味着要接收环境给你的期待。
另一方面,我思考的是对于我自己来说,成为妈妈意味着什么:我一直属于执念比较强的个性,每次有一个想法后就会想去把想法实践,就算不成功,我也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只有行动才会让我不遗憾。所以,我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是:成为妈妈后,我的行动的边界在哪里呢?
我还有一个恐惧,是怕自己失去自我。从理论上来说,妈妈对孩子的联结会很深,而我自己又属于容易焦虑的个性,这让我担心我会因为成为母亲而失去自我。
想换一个工作环境
我在准备怀孕的那段时间也开始了换工作之旅。我当时投了两个简历,面试了一个,一路顺利,最后被拒的原因是因为我要重新办工签但是公司又着急要人。在我面试失败的同时,我确定自己怀孕了。
虽然在比利时找工作时,生育话题绝对是个禁忌,所以就算我怀孕后去面试我也没有义务说自己怀孕了,公司也根本不会问。但是,考虑到我要花三四个月办工签,入职后没几个月就要去生产,对自己在新公司的名声也不太好。所以,我和自己的协商是如果先找到新工作,那就等入职后再接着备孕;如果先怀孕了,那么就在现在的公司呆着把孩子生完了再说。
就这样我就老实在我司接着搬砖。但是,当时觉得距离生产好漫长,而我对我的工作内容和环境的不满依旧在那里。在某一段时间内,我早上起来都不想打开电脑工作。
就这样,我对母职的恐惧和疑问交杂着我对工作的不满,让我陷入了很低落的情绪,同时开始失眠。我查了一下产前抑郁的话题,让我很担心我的情绪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我开始了心理咨询之旅。
心理咨询——可以享受的服务
之前听读博士的朋友聊过他们在比利时做心理咨询的经历,知道医保是覆盖部分费用的。但是在自己真正需要时才大致了解了到底有什么样的资源。在比利时,我作为一个雇员和居民,可以享受的资源有:
- 公司提供的资源:我司有一个“员工辅助系统”,和一个机构合作,员工可以在每个年度享受6次心理咨询的服务,费用由公司覆盖。我老公公司也有一个类似的系统,家属也可以用。所以,公司共可以覆盖我12次的咨询费。
- 医保提供的资源:比利时的国家医保系统每年给成年人提供8次心理咨询服务,每个session由个人支付10欧元左右(咨询师的session一般是70欧元),差额就是医保覆盖。如果是特别紧急的求助,可以直接打一个热线咨询,紧急热线则每年有5个session的名额。
我的心理咨询之旅
了解了自己享受的心理咨询的服务后,我开始了我的心理咨询之旅。我选择咨询师的标准是:女性,说法语的(在比利时,讲法语的咨询师要比说英语的选择多),能视频会议咨询的。
我的第一个咨询师是一个当地的女性,我对她的感觉并不好,第一次咨询时,她大概问了下我的情况,过程像是面试,不像是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师的connection很重要,这个讲究不来,我没有犹豫换到了第二个。我的第二个咨询师是一个日本籍在比利时生活了十几年的女性,她也是在来到比利时后生的孩子,也许同是生活在异乡的东亚文化圈出来的女性,我和她第一次聊,就明显更有共鸣。
虽然我是因为怀孕后的情绪不好开始的我的咨询之旅,但我的咨询之旅更像是探究我到底是谁和什么羁绊着我。不过这也合理,说到底在怀孕后我表现出来的个性依旧是我长久以来的个性,而怀孕只是一个放大器,放大了我的个性。
和咨询师的聊天就是轻松的闲聊,和她讲一下最近我的现状说一下自己烦心的事情,而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给的反馈是我从咨询中最大的收获,我在这个过程中被咨询师点出来一些我之前隐约觉得但是没有形成意识的关于自己的特性,比如:
1)我在讲自己的计划时,我经常用的措辞是“我应该做XX事情”而不是“我想要做XX”——”应该“这个措辞本身就会给人带来压力。同样一个事情,比如控制体重,区分好“我应该控制体重”和“我想要控制体重”,会造成我对这件事不一样的看法——“应该”像是一种义务,而实际我是很有主观能动性去做这个事情的。做心理咨询时,咨询师让我列出来我现在要做的事情中,有多少是“应该”做的。我想做的事情包括:生完孩子换工作,不因为有了孩子忽略了老公,提升自己的效率让自己能平衡育儿、工作、亲密关系和自我,把驾照考了等。但是在这些事情中,如果真的必须“应该”这个词儿的事情,我只想出来一件:我应该在拿到驾照后再开车……
2)我在考虑未来时,很喜欢把各种最差的情况都想一遍。如果玩儿“worst scenario”的游戏,一般人玩儿不过我。这种习惯的好处是因为我把最坏的结果都想到了,所以,基本上结果都比我的预想好。但是,坏处是我为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想出了千万种可能,那些负面的可能增加了现在的我的焦虑。比如,怀孕期间,每次大的检查(NIPT和大彩超)之前,我都很紧张会失眠,害怕如果是唐氏综合症怎么办?如果心脏没有长好怎么办?做完检查后,发现一切健康后我放松了一些。但是回头看到社交媒体上有人讲自己的孩子过了NIPT检查但是生出来还是唐氏综合症,我又开始担心了。从概率的角度上来讲,我很清楚这些事情的概率很低。但是从心理上则是看到别人的故事就担心发生在自己身上。
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让自己看清楚自己的思维模式的过程。虽然我并不会因为意识到自己爱焦虑就马上变成一个不焦虑的人,但是有了这种意识后,我可以在焦虑时把自己拉回来,让自己不要一直沉浸在焦虑之中。
我在和她的咨询里理出来我是因为什么觉得束缚:我从个性上来说是一个很有执念的人,过去十年,我一旦有了一个什么想法,我就会去采取行动的人——从换国家换城市到去读书留在欧洲,我想做的事情一定会去做。有时结果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我倒也不后悔。相反,我非常重视行动自由,并且在有了想法后要付诸实践。
怀孕和成为母亲的过程,也是让渡我的部分自由的过程。怀孕这件事意味着我从现在开始,而且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我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想做什么就拔腿去做了。比如,我计划在休完产假就换工作,但是如果小孩子三天两头生病,我是否还有充足的精力去适应一个新的环境呢?这样的顾虑只是成为母亲后的若干顾虑之一。
这些问题咨询师也是无解的,她也经历过转变的调整阶段,所以,她鼓励我:“能在生产之前来接受心理咨询挺好的,你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去迎接这个转变。“
不过”育儿责任“只是我咨询的一部分,我其它的咨询就是针对自己的情绪、潜意识等等。对我来说,心理咨询是一个探索自己的潜意识的过程。我喜欢拿数据和事实分析事情,而我对自己的情绪不是很关注,而心理咨询则是一个让我去关注自己的情绪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