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抵触自己就要35岁了的这个事实,而今天我正式迎来了自己的35岁,意外地发现原来这个坎儿并没有那么难以跨越。我把自己的接受归于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所在的社会大环境对年纪比较包容,不会把35岁视为一个危机的起点;第二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自己心态上的转变。在这篇文章里,我细数一下自己的转变在哪里。
第一个转变:我不需要去思考”如果最坏的情况放生了怎么办“
活了三十多年,我在做每件事之前,我总是要去想两个问题:
- 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 如果最坏的结果降临,我该怎么办?
之前我并不认为自己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问题,虽然这种思维方式最大的问题是它很消耗精力,但也是因为我总是想到最坏的结果,而每次的结果就算再差也比我预料的好一点儿,所以每次都是虚惊一场,因此,我在结果揭晓后,反而可以享受那种“虚惊一场”的放松。?
但是今年,在我怀孕期间,我因为这种思维方式一直不得安生。怀孕的过程是一个太适合擅长想“最坏情况”的温床。我在怀孕期间五次大彩超前,都有一次“最坏情况怎么办“的发问。
我想过的并查过资料的“最坏情况怎么办”有且不限于以下:
- 孕早期流产了怎么办?
- 我的宝贝有唐氏综合征怎么办?
- 我的宝贝肾脏不全怎么办?
- 我的宝贝心脏没长好怎么办?
- 我的宝贝脐带绕颈脑瘫怎么办?
……
我回头看当时焦虑的夜晚写下的日记,忍不住嘲笑当时焦虑的自己。以上的情况,是不是可能发生呢?可能,但是概率很低。实际上,我的宝贝符合大概率事件,顺利出生且很健康。
我提前查好发生了以上情况该怎么办有用吗?有,可以增长我的知识。但是,消耗了我大量的精力,让我在每次做大彩超之前的夜晚都坐立不安。
然而,怀孕时自己这种思维方式的危害性还算是小的,只是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总是去想“最坏情况”的思维方式的危害远远大于仅限于自己的精神内耗,一不小心,它就影响我在他人面前的表现,比如:
在面试一份工作前,我想到“万一不过这一个面试怎么办”,甚至是“我要是不过这个面试,也没有其他的面试怎么办”,这会让我在面试中难以松弛下来表现出来一个轻松又自信的我,结果我就真搞砸了面试;
在陌生的社交场合和人搭讪时,我想到“万一我的话让对方觉得我很蠢怎么办”,这让我不敢松弛下来和对方谈笑风生,结果,真就让对方觉得我很木讷或难以接近了……
以上的例子都是活生生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的例子。
当然,我也不赞同另一个极端:“心想事成”的灵修路线。我不会因为觉得自己面试一定成功就能获得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内外修炼之上的。在修炼之前,先让自己清空自己预支的那些烦恼,专注于过程,不要去思考“最坏的结果”要怎么样,这样的你会更放松更高效。
第二个转变:及时试错和获取反馈比准备充分更重要
去年一年我花了几百个小时学习数据分析和数据科学,在技术上,我对自己很有信心了。而今年年初时,我去和另一个部门的总监做了一个非正规的面试,以失败告终。我复盘自己失败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我在面试时没有能够很好的展现自己。虽然我自己在知识上的准备很充分,但是真的走向面试,我只有有限的时间来展现自己,那么我需要拿出自己最能展示自己实力的项目,而不是图方便用了一个工作中的项目。我当时的面试表现总结下来就是“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
而以上思维误区的背后的原因是我的学生思维。我在学习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想让自己准备地非常充分,但是我没有及时去投递简历练习面试,所以,我并没有办法很好地及时获取反馈,知道自己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同时,我在没有完全准备充分时没有勇气去投递简历,还因为我的“冒充者综合症”——我总觉得自己要真懂了才能自信地把一个东西讲出来,而实际上,我不需要变成一个专家才有资格去讲一个东西,毕竟我应聘的岗位也不是专家岗位。
因此,我开始实践的是“是驴是马拉出来溜溜”,开始建立自己的数据分析网站,做项目写文章,在实践中,去全方位地展现自己的能力。
第三个转变:像我爱孩子一样去爱自己
今年我经历了另一个失败:我考驾照理论,第一次差一分没有过——事后除了懊恼,还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怀疑。同时,我很犹豫要不要接着考第二次——我非常怕再次失败。这种恐惧的表面原因是在比利时的驾照考试是连着两次考试失败,就必须去驾校报一个12小时的理论课,上完了课才能接着报名考——我怕自己要是再失败要接受回炉。但是,我真正审视自己的恐惧:我实际上怕的是失败后的受挫感,这种受挫感会让我不仅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甚至会怀疑自己。
最后,我还是决定一鼓作气,再去考一次,又学了好几天,顺利通过。让我克服心理障碍鼓起勇气去报名的是我的角色的转变:因为我当时已经在孕晚期了,我每天期待着自己的娃娃的到来。我转换了角度,问自己:如果是我的孩子在同样的考试里失败了,我会怎么鼓励他?
首先,我不会因为他的驾照理论考试失败就去评判他,认为他学习能力有问题;其次,我不会怕他去驾校回炉;最后,我会告诉他“不要怂,去尝试,尽量去准备,失败了也不是没有退路。”
我对我的孩子会很温柔去鼓励他,但是我对自己却是很苛责——这背后的是“我们爱自己比爱他人要难很多”。我一直是一个对自己不太温柔的人,不够爱自己目前的样子,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时常自我怀疑。
而有了孩子后,我意识到:我除了无条件地去爱我的孩子,我也可以无条件地爱自己,不用怀疑自己,不用苛责自己。
以上就是我在踏入35岁这一年的三个转变。让自己在新的一岁里:不预支焦虑,及时试错和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