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19年夏天从国内出发去西班牙读书,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2021年毕业后搬到了比利时,一直到2023年,隔离政策和高价的机票阻碍了我回国的脚步。2023年国内放开了入境政策,而怀孕又一次让我无法回国探亲。到了2024年夏天,我在时隔五年之后,第一次回国探亲。
我从来没有时隔如此之久回国,如我想象的一样,这一次回国之旅给我带来了很多冲击。很有意思的是我一直关注国内的发展,但是身在比利时,每天的日常已经构成了我的习惯。这样的经历让我能够从另一个视角去观察我曾经习以为常的事情。我在这里逐条记录下来,让自己有空间对此进行一些思考和评论,也希望引发不同的观点的反馈:
感受一:国内的养娃压力和家庭关系
大家都知道国内的人口出生率近些年有了大幅度的下跌,从2000年的14.03‰到2023年的6.39‰。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原因有很多,而我体会最深的关于养娃的家庭压力的,这种压力贯穿了养娃的整个过程:
从小孩子出生到可以去幼儿园,养娃是家庭的责任,要不就是老人帮忙,要不就是雇育儿嫂,要不就是要父母放弃工作全职带娃(通常是母亲)。这个背后的代价要不是金钱,要不是老人的劳累,要不就是放弃事业的持续性。
小孩子上幼儿园到能独立上下学期间,父母要是工作,那么接送孩子上下学又是一个需要老人或保姆来执行的任务。这就意味着在小孩出生后的十几年的时间,育儿是一项需要和老人或保姆绑定的任务。
而大多数的家庭是没有经济能力和/或信任感去雇育儿嫂和保姆的,所以老人帮忙育儿就成了很普遍的现象。这种关系对亲子关系又产生了影响:本来成长的过程是和父母分离脱离父母独立的过程,但是因为育儿又要有求于父母,在成家立业后要和父母一起生活,家庭的核心也很难是夫妻关系,而孩子成了家庭关系的中心。
而给这种亲子关系加上了另一层复杂度的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很多是在城市化的浪潮里从四面八方涌向大城市的一代,就算不去北上广深,很多也是去了省城。这就意味着父母帮忙育儿需要父母移居到大城市(虽然也有少数把孩子送回老家的,但是不是最主流)。我很好奇这种老年的移居对老人意味着什么。
以上仅是育儿对家庭关系造成的压力,还有众所周知的教育压力、学期房压力、父母辅导作业的压力等等。
这种压力之下,生育率降低似乎是一个理所当然的结果。
感受二:带娃儿出门需要勇气
我老家在东北,在老家推着我家娃儿出门的感受就是“怕怕怕怕怕”。有斑马线的地方走过去时车都没有礼让的意思,走过去全靠信任。我本来是很喜欢走路的人,结果回国之后变成了不得不打车,因为自己一个人推着婴儿车用20秒的时间穿越一个双向六车道的大马路还要盯着左转右转的车需要几千吨的勇气。
感受三:那么多人如此用力地生活
我老家在一个地级城市,那就不是本省贫困的地方,但是街上还是有很多小贩推这个小车靠卖点儿蔬菜水果为生。在我们家的小区,还看到有老人捡垃圾。看到这些人,我想起了我小时候也会碰到同样方式生存的人们。
二十多年之间,有很多人富起来了,但是依旧有很多人没有稳定的收入,没有可以为生的养老金。不变的是他们都努力地生活着。
说了以上三条感受,最后想说的是国内依旧是我的connection最深的地方,我自己润出来希望生活过的轻松一些,同时真心希望国内的亲人朋友和陌生人们过得越来越好。